|
|
1.主体
* A3 T: s. n! d* C7 w( V3 n# z+ I
5 P9 l5 h% Q; T( ~2 T( _ 主体是电视画面中所要表现的主要对象,是摄像师用语言表现主题思想,构成电视画面的主要部分。主体在电视画面中既是内容表达的重点,又是画面结构组成的中心。摄像师在构图时首先要确立主体,并通过构图处理好主体与陪体、主体与背景等其他画面结构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达到既能很好地反映主题思想,又便于观众分清主次的目的。 表现主体的形式,大致有两种方法:直接表现与间接表现。 # x/ m' w3 {0 N/ y% }) f- k
; o& ~- q1 r$ H. M; R5 r
A 直接表现
4 V2 j4 C. {% a7 }9 _5 ~3 R1 U0 I6 L' V% B9 A
这种方法是使主体在画面中占较大的面积或处于突出位置,以利于鲜明、细致地表现主体的特征和质感,达到开门见山、一目了然的效果。 " J3 y* ^' c/ F, n4 g0 M0 T: u
' N$ C! Z. J: X/ C& a% r7 _
B 间接表现
- N& B" S3 B3 T2 g3 Z0 o7 Y/ Q
& c, L1 A3 h0 d# E. Y" A 这种方法中,主体在画面中占的面积常常不大,但却是画面结构中心,吸引着人们的视线。这种表现方法比较含蓄,侧重于环境的陪衬和气氛的烘托来描写主体。不着重于阐述主体特征和质感,而着重于神韵和内涵的传达,使人们有更多的回味。 主体的突出,在电视画面中往往是从间接表现入手,然后转为直接表现。如主体人物从远处的群体中走出来,并且越走越近,在画面中也越来越大。 ; @/ y4 n. S! P% _; z+ c8 b
9 B/ q1 x! d* c+ r* ^. [8 \# e
2.陪体 + [2 R2 ^: W! L- B5 x' \ E) y$ _
2 s' w7 Q5 ~ `1 f6 P4 m
陪体是和主体密切相关并构成一定情节对象的画面构成部分。陪体与画面主体有紧密联系,在画面中与主体形成某种特殊关系,或帮助主体进行主题思想表现的对象。陪体也是画面的有机成分和构图的重要组成部分,陪体的目的主要是陪衬、烘托、突出、解释和说明主体。 0 \/ W6 W$ p% e( z
& Q- }- z/ B$ {, M+ }- S
表现陪体的方式也分为直接表现和间接表现。
: o& } |8 J+ h) M% y* ^. L$ g- @% D+ R( O/ [+ b
A 直接表现 2 r9 t1 |% b1 H" K0 |5 t% n% x
. j, N- L5 g& s+ k/ _3 j
陪体直接出现在画面中,但不能影响主体的突出,更不能削弱主体,绝不能为了强调陪体的完整而影响主体的表现。
( \ V5 ~' E C+ V/ `- N3 i( E! Y# ?: Y* V9 s1 O/ p
B 间接表现 / p) K2 Z1 T2 P: b; M
' _. m& T6 x8 F+ `, I3 M8 g9 ?
陪体不出现在画面中,而在画面之外,靠观众的联想形成在观众的想象之中。陪体的间接表现一般是利用主体视线、动作及线条的朝向来诱发观众的想象。 在实际拍摄时,要根据画面所要表现的内容,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选择恰当的构图形式。
# p! X- {% { D& l; {7 I4 d
, _+ t' F8 ?( z1 e, V4 Y: ~3.后景
0 v% o" I2 l7 |4 a7 ^5 a( S' K' d# u Z! q8 P
后景指与前景想对应,在主体之后、背景之前的人物或景物。电视画面中的后景可以是陪体,也可以是环境的组成部分。后景可以形成与主体的特定联系,增加画面表现内容,帮助主体揭示主题,增加画面的空间深度和透视感,使画面呈现出多层立体的造型效果。) y5 j) G: E2 t: h7 M
# N4 X7 U" s9 E
4.背景 # b8 d3 H- Q& I9 n" D- |# _
6 n e G' {8 r/ g6 T# H* P
在画面构图中背景是可以看见的各层景物中的最后一层,是画面中距离摄像机镜头最远的景物,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背景可以发挥出环境表现的功能,丰富画面内容,对主体起烘托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加画面的景物层次,拓展画面的纵深空间,并且能够通过色彩、影调等视觉元素均衡视觉画面构图、美化画面。 如何处理好背景? + p# B: l6 p; U
9 V* _1 `( ]8 X& d5 o3 E* z. |/ l9 K A 首先要抓住背景的特征,也就是把反映主体所处的典型环境、地点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季节、天气等富有特征的事物组织在背景里。这样可以帮助观众理解思想、情节内容和人物性格。 ' e# n: j5 b! R
% t. F0 j6 n6 ]) H, J
B 其次要运用背景与主体之间的对比手法。利用光线明暗、色调的不同、线条和形状结构的差异,使观众对主体与背景产生距离感,有力地衬托出主体的轮廓线条,并使主体具有立体感和空间感。
8 Q9 n" ?& g. @# x0 R- Q, c1 _8 R( y/ E" {
C 背景的色调和线条应力求简洁、单纯,要避开杂乱的与主体无关的人物和景物。如果背景上有破坏主体形象和破坏画面的物体和线条时,要改变拍摄角度或调整镜头的焦点,使背景变得模糊,或利用光线使无关的景物隐没在暗色调中。 0 q. X5 m$ x5 e5 q! M
8 q& I6 q% r* ^ ]3 C% B% I
5.前景构图 % b; S, ?" Y5 n3 C6 m- X9 P
- u! P& F5 T3 k# n 什么是前景呢在电视画面中, 位于主体之前, 或者是靠近镜头位置的人物、景物, 统称为前景。不论是在以交待地理位置、环境特色为主的远景、全景镜头中, 还是在以人物交流、动作表情等为主的中景、近景镜头中, 前景都能够在画面中展示其特殊的作用。- I# ?5 r7 f( v/ I
3 g8 q! q* Q& ^0 a! Z 一、前景可以帮助主体直接表达主题。有些画面内容, 如果只拍摄主体, 很难表达出它的内涵。这时, 我们就要在主体前加进一些陪体画面即前景, 让观众看明白你的主体是干什么的。比如, 在日前播出的一部讴歌抗联英雄的电视剧中有这样一个画面原始森林中,抗联战士们正在进行武术、体能等基本训练, 他们的枪架在一起。如果镜头单独拍摄练基本功的战士,那么给人的印象就是, 战士们并没有枪, 而是在练习武功来对付敌人。倘若在取景构图时将那些架在一起的枪处理在画面前景的位置上, 就能让观众一目了然地看懂画面的内容。
0 @2 L) N( O7 a
( }1 V2 a; p! S& S( s4 x 二、前景可以表现时间、季节及地方环境色彩, 有助于烘托拍摄现场的气氛。比如在拍摄武警战士春节期间手持钢枪站在桥头保卫铁路大桥安全的镜头时, 如果在前景处, 带上几串冰溜以及战士前面的积雪, 就可以让观众一目了然地感受到, 在冬天这么寒冷的季节, 战士还站在这冰冷的铁桥上守卫着安全。
- l2 l- p, u E
9 s. s7 |& p6 b5 c- W8 V: ]7 @, H 三、在运动摄像中, 前景能够增强节奏和韵律感。比如在市区夜间采访的时候, 摄像记者坐在车上拍摄城市林立的建筑物及耀眼的霓虹灯, 如果选择路边整齐的广告灯箱作为前景从画框中一一划过, 就能够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音符般的节律感, 让观众感叹都市的夜景真是太美了。
4 m' d0 B# X$ n* p# q, l6 `! k& Z g \* g9 e2 i: ? e4 {* z7 c
四、前景有助于强化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比如在中央台曾经播出的专题片版画春秋》中, 有一个主人公从一片树林中走出的镜头。由于人眼观察景物有近大远小的透视特征, 因此拍摄者在构图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两棵离摄像机最近的树作为前景, 在纵深的树林中, 主人公慢慢地走出, 给观众一种很美的感觉, 有着很深的内涵, 意喻着主人公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在大自然中创作的激情。
6 I7 x: [+ d9 h8 e5 ^7 Y
% O' q' D% u ]% J* X2 _; h 五、前景可以用来均衡和美化画面。比如拍摄街市外景时, 可以用路边的广告牌、路灯等做前景,以保持画面有均衡的视觉效果。7 c) D2 U6 F! v2 ^6 v6 E+ H
+ M& W$ k5 @9 r; [- t) _
六、前景还可以用来与主体形成某种蕴涵特定意味的关系以加强画面效果。比如在农村采访时,一大片玉米地做前景, 画面的主体是正在册玉米棒的带有喜悦表情的姑娘。再比如画面的前景是刷有“ 此处禁止停放自行车” 的铁牌,而不远处正有一青年将车停放在这里等等。8 q' k8 G- [( |% X
" s; ^/ k6 |, A% `* V 在构图中与前景密不可分的是后景。顾名思义, 后景是那些位于主体之后的人物或景物。一般来说, 在电视画面中的后景多为环境的组成部分, 或是构成生活氛围的实物对象。 0 g' `4 ^$ U; w9 O# ~' b
" F1 M7 v8 D+ n: I) r
后景在画面中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和作用。从内容上说, 后景可以表明主体所处的环境、氛围及位置, 并帮助主体提示画面的内容和主题。从结构形式上说, 它可以使画面产生多层景物的造型效果和透视感, 增强画面的空间纵深感。因此在我们平时的采访中, 后景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报道因企业排污而殃及邻村稻田的片子中, 采访农民代表时,他伤心得泪流满面, 而其后景就是一大片被毁的稻苗。此情此景, 使人感受到农民种地的辛苦及排污给农民带来的危害。 ! J6 q; f! R b; |
6 ]0 Q& `' P/ w0 X0 x4 U! _# j( \
当然, 由于后景处于主体之后, 所以我们选择后景时也应注意几点。首先是后景的影像、色调应与主体有一定的对比, 应尽量避免与主体雷同, 使观众一目了然地认清主体。其次, 主体的后景应简化, 力求线条简洁, 以尽可能简洁的背景烘托主体, 否则画面就会层次混乱。最后, 后景的趣味性及清晰度不超过主体, 否则会干扰主体的形象, 削弱主体在观众眼中的视觉印象。作为陪体, 后景应将观众引导到主体上来。 * e8 y% N8 |* Q
& X$ G$ V" T) V) |( E
要充分表现画面的主题, 并取得满意的构图, 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如何设计并运用好前景与后景。具体说来, 既要让其发挥烘托主体及环境的作用, 又要注意对进入画面的前后景进行选择, 把那些杂乱无章、鱼目混珠的次要画面清除出去, 使画面线条明许多电视摄像构卿中的俞景与后号快觉, 使观众看了有心情畅快的感觉。
+ u; d5 K* c0 r7 L9 y5 _, d
8 F' `, ^; ^5 A2 }5 d" r/ \
8 L p: T+ h' H$ k+ A4 b/ E
2 A) [: r) f& b5 a& @# J6 v8 `4 ]2 G) S5 G1 t& q, \
+ }0 `7 g0 D! _7 g5 e+ o[ 本帖最后由 任天行 于 2009-9-16 01:06 编辑 ]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