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不传之秘:电视摄像“二十忌”
& z( C9 C& C! v) F8 C& ?, a不传之秘:电视摄像“二十忌”
$ {) g' o* `8 W2 |. a* |6 }% Q9 k7 q! q+ X4 E
电视摄像是一门艺术,有着自身的基本规律,这种规律就是电视记者在拍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但是,我们在收看电视节目和审片中,常常发现一些记者拍摄的画面,违背了电视摄像的一般原则,使人看了很不舒服,留下了遗憾。我总结自己的采访经验,同时借鉴电视前辈的教导,结合审片中发现的问题,把电视画面构图和运动摄像中一些常见的问题进行归类,总结出电视摄像二十条禁忌,旨在与同事们进行探讨,共同提高摄像水平,提高节目质量。- ^+ d% }$ D$ D, y
9 N# ?' b0 t6 ?+ b
一忌“七扭八歪”。如果我们拍出来的画面水平线不水平,垂直线不垂直,画面中的人或物向一边倾倒,这种“七扭八歪”的画面,非常难看。
; Y. @* |. }7 x, ~$ j% K: @& {( d$ Q% g- |6 H3 Z' J& x! A7 r
有些记者习惯于用肩膀作摄像机的水平线,因为人的肩膀是大约15°的斜面而不是平面,所以靠肩膀找水平的办法是不可靠的,必须要用寻像器的边框来找水平。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正面构图时,大部分景物的水平线可以和寻像器的横框平行;但采用斜侧面构图时,物体水平线往往与寻像器的边框形成“夹角”,这时,就不能依靠物体自身的水平线,而要借助于物体的垂直线来与寻像器的竖边框平行,从而获得水平的效果。9 k0 C6 s+ g$ p* i6 B/ S$ Z
/ q/ ~2 k$ n9 p
二忌“面壁思过”。当对画面中的人物采用侧面构图或斜侧面构图时,人物就有了比较明确的方向性——或者面向左边画框边缘,或者面向右边画框边缘。如果人物目光向右,而头部的位置又贴近右边画框,空白留在左方,就好象是一个人正在“面壁思过”。
5 L& J, ~0 J4 u6 l; r0 N# E5 Q3 W- b当画面中的人物目光面向一侧时,把画面中较大的空白安排在人物目光的前方,视觉上就比较舒服,相反把较大的空白留在人物脑后,把人物的视线堵死了,使人感到难受。
: [ N- D' B' A2 v: S0 u9 N
7 S+ f$ r5 u: j2 A6 X* ~3 @7 D! @3 {, }
0 M7 x! {' s5 M& y8 P# k0 S三忌“横线切脖”。拍摄人物时,不注意处理背景中的横线——如地平线、水平面、电线、墙裙线、物品横向的轮廊线,往往会使背景中的横线处于人物脖子的位置,造成“横线切脖”。1 x9 ^" m7 ~( C) I2 ]- Y( F! O
! C) f+ M/ E) g避免“横线切脖”的办法是改变机位高度。一般是把横线安排在人物肩膀以下,如果把横线安排在人物头部或头部之上,看起来也不太舒服。3 O# _" e9 s( w q% K; I: X+ g# M
四忌“顶天立地”。有些电视画面中的人物全景,头部紧顶着画框上沿,脚紧蹬着画框下沿;有些建筑物上下两条轮廊线紧挨着画框上下沿,挤得满满实实,这就是所谓的“顶天立地”。
, r) w5 y; E6 l! b7 F/ u( i
( P+ [% }; e1 V4 f0 @在拍摄全景时要考虑在主体的四周留有适当的空白,避免“顶天立地”,以适应观众的欣赏习惯。
2 R @ i3 w1 n: g3 |! I& q
4 e! m% S9 X' I五忌“缺边少沿”。“缺边少沿”是指拍摄中景和全景时,主体应该保留的轮廊线被挤出画面之外。有的会场全景,会标两头各挤出一两个字;有的人物不是缺一只耳朵就是没有额头;有的建筑物本来是按全景景别取景,却是“缺边少沿”,全景不全。, {( L6 `$ M' g8 u* M
拍摄中景和全景“缺边少沿”与近景、特写只反映人物或景物的局部有着本质的区别。特别是全景,“缺边少沿”就不成其为全景。因此,构图应充分注意主体在画面中的外轮廊线,以防止“缺边少沿”。
) a3 K5 b- G" A; F* ^3 k" ]
`4 d! @6 n' z( S1 z5 F! u9 X2 M六忌“顾此失彼”。我们常常可以在屏幕上见到这样的中、近景画面:会议主席台上的三、四位领导同志,靠画框左右边的两个人往往是“半拉身子半拉脸”。这种“顾此失彼”的画面,是由于记者在摄影构图时只顾了中间的拍摄对象,忽视了旁边的人物。3 }9 ~4 m, F* e9 |( H
克服“顾此失彼”,要求记者在构图时应恰当安排好人物在画面中的位置,同时兼顾两旁的人物,把他(她)们或是安排在画内,或是安排在画外,绝不能把两旁的人物都“劈开对半”。
4 h4 p3 I) W: z, U+ _+ l+ g- D* ^: z8 A/ P! J% }. m
七忌“头重脚轻”。有些摄像记者在画面构图时有“头重脚轻”的习惯,往往是把人物、景物都挤在画面的上半部,而画面的下半部却闲置不用。
9 j A+ @, N3 _' G+ k
* a1 j4 m/ X2 x: ?- @8 o: A2 ^' m( W- h! u$ K
7 z: c5 d" H" q8 s7 W克服“头重脚轻”的缺点,要求记者扛起摄像机,首先安排好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一般来说,主体上方留的空白应比主体下方留的空白稍大一些,这样,给人的感觉就不再是“头重脚轻”而是“脚踏实地”。
\5 o8 b( w9 ~6 @% R" q4 x* n- V& F- y) g
八忌“刀光剑影”。我们有时可以在屏幕上见到这样的画面:人物靠近门窗,由于门窗框产生暗影,阳光射到人物脸上,使人物的脸部黑一块、白一块。这就是拍摄人物应避免的“刀光剑影”。
+ v7 [( E8 ]2 a' V+ j# y1 |: Q2 c z5 n+ Q# j# D: e5 T
门窗框暗影导致人物脸部的“刀光剑影”,与人物在树荫下散步、劳作时脸上的树影不同,这种树影是无法避开,也无须避开的生活中自然景象的必然反映,观众当然能够接受,而门窗框产生的“刀光剑影”则是要设法避开的。
! _* `8 i2 I- D8 s( d- d, b. {5 {8 D: b" m; D. P
九忌“杂草从生”。当画面中的主要人物与背景中的枝干状物体重叠时,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形:人物的头顶上长出“一棵树”——人物头部恰好与背景中的树干在一条垂直线上;或者人物头上支出一根电线杆——人物头部与背景中的电线杆在一条垂直线上。这就是电视摄像中所忌讳的“杂草从生”。
" C6 t* v, K' H) X5 R8 K* \0 K2 \1 K9 I+ ^' n. ?! N4 m
我们在安排主体枝干状背景物的位置时,应善于变换机位角度,避免把主要人物与枝干状背景物安排在一条垂直线上,从而克服“杂草从生”。: z% D, y$ ^: q! @
6 P$ S+ z2 M& O" Y, @十忌“哆哆嗦嗦”。有的记者使用摄像机上的自动变焦开关或手动变焦杆时,主意不定,在拍摄推镜头或拉镜头时,由于用力不匀,拍出来的画面“哆哆嗦嗦”——推拉过程不是平稳的“匀速运动”,而是忽动忽停,煞是难看。+ j* j s t* V+ y+ {
) W* ~& }" D. n0 v, o) P; D
克服“哆哆嗦嗦”的毛病,我们在拍摄时尽可能选择自动变焦方式,保持用力均匀。必须使用手动变焦时,就应特别静心掌握好手推拉变焦杆,使其始终保持匀速运动。/ q) J5 G, h9 j4 ^
: }: _7 ]" J$ t# B" ^, H
十一忌“空洞无物”。“空洞无物”是指记者在运用摇摄和移摄技巧时,起幅和落幅画面内容是充实的,但摇移运动过程中画面却缺乏实在的内容,甚至是空白,根本没有表现主题的画面内容。
2 m/ K9 c9 Z' t2 j4 E& g) M! o) i: `1 _6 U
造成摇移运动过程中画面“空洞无物”的原因,是记者违背了摇摄、移摄的基本规律,把两个互相之间缺乏必然联系、本来应该分别拍摄的画面,硬要用摇、移手法连在一起。如果摇、移镜头的中间部分没有实在的内容,这样的摇、移又有何必要呢?, v; U. N1 L4 L* `" M* J
0 h H! O- |9 H! S. e( P: x十二忌“起落不稳”。有的记者在运用运动摄像技巧时,没有起幅固定画面,开机就是推、拉、摇、移;或者没有落幅固定画面,推、拉、摇、移尚未到位就戛然关机。这样“起落不稳”的运动摄像给后期画面剪辑带来很大困难——运动镜头与固定画面无法合理剪接在一起。剪辑理论上要求“动接动”、“静接静”,而在实际操作上,绝大多数是固定画面与固定画面的剪接,运动镜头的剪接也大都是运动镜头首尾固定一两秒长度的起幅、落幅的相剪接,纯粹的运动镜头在运动过程当中作剪接点的情况是极少的。起落不稳的画面会给剪辑造成很大困难。1 m {$ }7 B& ]9 s
9 t; }7 Q- i ]十三忌“运动随意”。有的记者在使用运动摄像技巧时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面对拍摄对象,采用固定摄像还是运动摄像,要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决不能不管三七二十一,扛起摄像机就是推、拉、摇、移,画面没有稳当的时候。特别是电视新闻片,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反映较多的画面信息,要求每个画面的长度稍短一些,老是推、拉、摇、移,每个画面长度相对较长,既不适应新闻片在短时间内容纳较多画面的需要,又使人看起来眼花缭乱,有拖泥带水的感觉。拍摄新闻提倡多用固定画面。% e. k( [% r3 K' G" ^7 l
9 i5 a9 ?. a, z+ J十四忌“犹豫不定”。“犹豫不定”是指在运动摄像时,推、拉、摇、移的落幅位置不准确,有的未运动到位就落幅,当感觉到落幅未到位,就接着再往前运动一点;有的拍摄摇镜头落幅过了头。一发现过了头,就赶紧往回摇一点。这种情形,反映了某些记者在运动摄像寻找落幅位置时,“犹豫不定”的心理状态。
' u& `. C/ f8 |7 {* x' ^
/ B3 p: @. \% e: m2 J; H防止运动摄像落幅的“犹豫不定”,最好是开机录像之前先用演习方法来找准落幅的位置,找准落幅之后,再正式开机录像。
. l' w* j, r; K2 n" W9 I1 P6 u! ^7 T7 M; x, Z$ t' c
十五忌“或快或慢”。有的记者在运动摄像时,运动速度太快,使人目不暇接,根本看不清运动过程中的画面内容;有的又太慢,看起来磨磨蹭蹭,拖泥带水,使人看了很不舒服。
8 d% F# w8 [& B( X* k) a8 U, p+ ^0 v
拍摄出的运动画面,看起来和人的视线移动速度相近,那么,这样的运动速度就比较合适。让摄像机的运动速度符合人的视觉习惯,是运动摄像的一条基本原则。; p! C( x q( d$ E( x
; x5 P6 M& ? F* s p4 O
十六忌“主体游移”。拍摄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忽左忽右,忽上忽下,游移不定,甚至出画,有以下两种情况:
3 C* \: Z; ]/ g: y- ^$ S5 ]$ P0 [" @
1、对处于运动中的拍摄主体取景范围过小,致使运动主体的局部出画——如人物正在动作的胳膊或手拿的物品挤出画外,或人物由坐而站时,头部出了画面。克服这种毛病,要求记者对运动主体的取景宜大不宜小。
/ T7 t7 q" b- i$ Q8 T
) g3 f/ o) @7 u# C; k; X# i, g9 P2、用跟摇、跟移手法跟摄运动主体,由于摄像机的运动速度快于或慢于主体的运动速度,致使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游移不定,甚至出画。克服这种毛病,除了取景范围不要太小以外,还要注意使摄像机运动速度与拍摄主体的运动速度大体一致,同时注意掌握运动主体速度的变化,以把握好改变摄像运动速度的“提前量”。拍摄体育新闻时就要注意避免这种毛病。9 a. @4 d' k5 [; k( K9 N. P' M. C3 H# ]" ]
) y5 P7 m& p8 q. m* B/ c+ B4 Y' L% c
十七忌“长焦摇晃”。有的记者经常肩扛摄像机,在远距离用长焦镜头拍摄物体。由于长焦镜头容易使画面晃动的自身特点,即使摄像机扛得再稳,也免不了画面摇晃。# S# H/ e$ d% x
/ ~% L+ @1 z1 e) ?" O# j Z7 T
在没有三角架,用肩扛机方式操作时,除了必须要追求长焦特殊效果的以外,应该优先选用标准镜头或广角镜头,尽量少用长焦镜头。这就要求记者克服懒惰心理,宁可多往前走一段路,把摄像机靠近被摄物体进行拍摄,以避免“长焦摇晃”,获得稳定的图像。9 u. i; g7 N9 X$ v7 b- ~' C" }
6 _! i; H: C( i4 U Q
另外,由于空气中介质的作用,长焦镜头拍摄的画面清晰度也不好,选用标准镜头特别是广角镜头,还有提高画面清晰度的作用。* v. U: ]9 [! {) q) {
c R, X( K' x十八忌“越过轴线”。轴线规律要求电视记者在拍摄带有明显方向性的物体,特别是运动物体时,摄像机机位不能越过假想轴线180°范围,否则,就是“越轴”。
1 _- v4 f# J' L3 p: S& H
9 R4 Q- X4 _" J1 u; U/ l/ W1 Y' H越轴拍摄再加上越轴剪辑,会给观众造成视觉上的混乱。例如,第一个画面是一辆汽车往右开,紧接着的第二个画面是这辆车又往左开,使观众弄不明白这辆车究竟是往哪边开。这就是由于越轴拍摄和越轴剪辑造成的。3 J) `( W! C5 D) W I) B' w. m8 u$ \
6 F) l$ H2 {5 y; P! V- f2 h假设拍摄一辆行进中的汽车,后期剪辑长度要求至少有两个画面,那么,我们只拍摄了两个画面,而且是在汽车进行轴线180°内外分别拍摄的,剪辑时就麻烦了, ——无论如何也无法将这两个画面合理地组接在一起。且在特殊情况下越轴拍摄,我们可以另外拍摄几个处理越轴的专用镜头,比如,拍摄一个远景或全景反映一辆汽车在变道上转弯后改变了行驶方向;拍摄一个汽车正面开来或背面离去的镜头,景别最好是特写,后期剪辑时,把这种专用镜头插在两个越轴的画面中间,从而缓解越轴给观众造成的视觉上主体方向不明的混乱。
6 g& \0 e% G2 T; Z0 c% ]* o7 Z
; C+ i( [ |& h- x# F十九忌“没有主题”。记者在拍摄时要充分运用画面语言。画面语言就是这幅画面所要表达的主题,告诉观众什么。这就要求记者在拍摄时要熟练地掌握摄像技巧,注重特写、近景、中景的拍摄,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做到主题突出,使人一目了然。如拍摄领导视察的镜头,就要有主要领导的特写或近景。有的记者为了图方便,全用中景或全景拍摄,又没处理好主体与陪体的关系,使观众一条新闻看下来,还不知哪一个是主要领导。
% N1 `5 H6 b5 S! O2 q7 H& O
- Z! z" s( T( Z* G' q
; q7 g, [; r; @4 v二十忌“背影重重”。有的记者在拍摄领导慰问、视察等新闻时,由于跟在领导后面拍摄,拍回的画面全是背影。当然,不是说不能拍摄背影,有些画面是需要背影的。但是领导视察等画面,用背影镜头就不理想。这就要求记者在采访中不仅要做到眼明手快,还要练好腿功,快速跑到领导前面去,多拍正面镜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