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为我本人没有受过任何专业训练,最初完全是从靠自己的理解开始,几乎历经了从无知到实践,从消化到吸收,从思考到总结,从希望到失望,从失望到希望,从失败到成功,从成功到发现,从发现到探索,从探索到再发现,从积累到总结,从总结到再吸收……一步步地领会,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学习、揣摩、模仿、创新,不断地对过去进行推翻和否定。经过这样一个纷繁、杂乱周而复始的过程,总是是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反思,才有了这些非专业的感受。从只希望为你的DV生活提供几条非专业的建议和参考,但愿不会让你误入歧途。
3 C+ F1 `5 `+ N: t8 [ c- M8 k9 w+ H: g: v, M$ v
所谓的“摄影”是指用胶片相机、数码照相机记录静态影像、或者用胶片摄影机记录动态影像的行为,有这些行为者被称为“摄影师”或者摄影“大师”。现在切队论坛里的“摄影大师”用个非专业的说法都“臭大街”了(不用这个词实在难以表达我对切队摄影文明的繁荣、泛滥的感慨),尤其以马达、悍马、马佳能、阳子(为什么都跟“马”有关系呢?有待考证)等等一小撮具有榜样意义的同学最为活跃,更严重的是,还经常聚众集会搞看片、展览、交流培训等非正式的集会。每次都让人叹为观止!# ]1 H+ x6 o8 M
1 v% `' f! c0 O$ R% n& ^4 h- L所谓摄像,是指DV、普通磁带式摄像机、硬盘摄像机、数码摄像头、监视头、专业的数字摄像机甚至带摄像功能的手机……记录活动影像的行为,有这些行为者,被称为摄像师。据考证,目前切队里还没有所谓的大师。
- y4 {4 U; c4 i6 {# _" Z
2 h9 n, g( a# N' w* T& }8 m/ F, E这是绝对不能被接受的!这也正是我多年来一直不断地向这个方向努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我的目标是,破釜沉舟、奋不顾身、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成为所谓的“大师”,而且要影响、带动更多和我一样狂野、狂热、狂放但不狂妄;无悔、无惧、无私但不无为的人们都成为所谓的大师!' j* ]# W. G# Q5 D
- `. d- B+ T6 G6 u" ]' d
今天发表的“DV摄影十八条”就是我用实际行动走出的第一步。为了听着舒服、易于理解和打字方便,这里把“摄像”的称呼免掉,一律称为“摄影”希望大原谅
% `3 a: N7 V, N% L+ Z% N3 j& [4 z
以下的这些概念,或许以前在你手持DV的时候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那么现在你要认真思考、仔细揣摩了。因为如果概念不能被理解或者被扭曲理解的话,就容易产生思维错乱,结果是适得其反。为了更加容易理解,我尽量做到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决不搞什么声东击西。' i( G* l: a: [8 F5 k4 v2 C
7 s$ }$ z8 V1 |2 `
0 V3 i- \/ z+ z$ g H I- F" I* ~( [( N
DV摄影动与静
; u M s, k6 @7 G
7 I9 J# H4 X2 |! c8 E4 Z3 R% H在拍摄的时候,DV摄影机是静止着好呢还是运动起来好呢?这是DV新手首先需要了解的最初级、最首要、最基础、最迫切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太高深了,对于目前的我来说,尚且没有并且永远不会有答案。! ]" \9 F% I* h
$ { b V! v1 l8 h* u8 {普通理论:摄影机永远没有动与静哪个更好的定义。只有根据拍摄情况,根据实际需要选择最合适的方式。理论上来说,动静结合只最好的。 , ?3 f( ~ m+ ?5 C
) |' H! y, n- i8 x o& e
劈叉认为:运动镜头永远比静止镜头更有表现力,但是,在还没学会“动”的情况下,一定要先学会“静”。摄影机的“静”,是指机器固定在一个地方,始终只用一个景别拍摄,可以被理解为“无人值守”——这里的“静”是指纯粹的静止——“无人值守”。在实际拍摄的时候,你尝试着用远、中、近、特写等不同景别、以及其他角度、机位拍摄同一事物,(当然,首先你的构图要合格,有DC摄影基础的同学比较容易进入状态)做后期的时候,将这一组画面每个两、三秒剪辑到一起,看看,你会难以置信这一组镜头这么“专业”,同时也不敢相信这一组镜头是自己拍的!没错,这的确就出自你的手笔,因为及已经基本掌握了静态影像的拍摄技巧,就这么简单。
5 j9 e3 J9 J3 x6 l M/ q" x
, l1 W7 E6 D4 E2 E9 g% U7 ]2 T- `! X# }但是我知道:对于一个新手来说,让摄影机静下来比让摄影机动起来——难多了!!!
, k& L2 s5 z4 P i4 x# }8 j, W$ {/ V" u
让摄影机的“动”起来
2 Z0 W! I ~3 ^) I- q; O# n% B3 B, G. T" h9 y% Y3 E
摄影机的动,有“推、拉、摇、移”四大要素,这都是众所周知的。其中“推、拉”仅仅是指通过改变镜头内部的镜片位置所产生的光学变焦效果,“摇”是指通过改变摄像机的方向和角度,来获得同一场景内更多的拍摄内容,可以上下摇、左右摇、波浪起伏地摇、斜八叉花地摇,甚至没有规律随意地乱摇。- [ D- n( {( g) {) E4 A: c6 c
) U$ p/ F1 X+ _* G" w' Y3 E“移”是指改变摄影机的位置,是最复杂的。分为上下移、前后移、左右移、上下左右一地移、上下左右前后一起移…….在五维空间里,只要有想象力和辅助设备,可以随心所欲。6 [6 N& J3 d" S7 p! p' D5 z
. I3 v5 e( V# {$ U下面就是精简版的DV专业摄影十八条。虽是DV技巧,实际是从专业摄影实践种总结出来的,道理相同,手法相通(可能会不断增加). }: S. C( e- _
9 l9 D, J3 z: g3 a3 w1,先学会静:多拍摄静止画面,锻炼心里稳定性。最好上三角架,若懒得用三脚架,可以借助树杈、石头、桌椅板凳、车身等一切皆有可能的固定物体,协助完成画面的稳定性,尤其是长焦端。请注意:如没有特殊意义的构图和构思,一定得让画面保持平行和垂直可以用地平线、墙角、电线杆等环境内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像好多MTV或者地下电影中那种又摇又晃又歪又斜的镜头,都是经过上百年的修炼才取得的正果,初学者不建议这么搞。
$ A6 p* c& H5 O% ^
8 s8 o7 ~* w: {4 U' I2,分镜头技巧:拍摄静止画面的时候,景别多变化,全景中景近景特写都要拍到,照顾宏观的时候,也要表现细节。尽量多带环境关系。2 p3 z. }! W' V5 \
* [4 Z1 x& r8 I' k5 b
3,让画面动起来之推拉技巧:推、拉速度均匀,忌讳忽快忽慢。起幅(开始推、拉之前的固定画面)和落幅(推、拉结果的固定画面)力求稳定,并且多停留3秒左右。做到一次推拉就是一个完整的镜头。
* @* z4 {6 o! v1 d0 Y7 {/ W0 ]% `/ Q+ z% z/ G0 w/ U
4,让画面动起来之摇的技巧:和推、拉一样,摇匀速摇,忌讳忽快忽慢,起伏和落幅同样稳定三秒左右,摇一次完成一个完整的镜头。摇之前要确定目标,起幅和落幅都要有内容,你从一堆人群摇到一面白墙上,这个镜头就没有被完成。 w4 `$ } M2 B
+ o' s( _8 w; r) V [9 m2 L2 I5,让摄影机动起来之移动技巧:㈠手持DV横向移动(横行,模仿轨道效果),尽量选择场景外围边缘地带,人群中摇尽量目测你移动的方向有足够的空间容你通过,镜头角度与移动轨迹保持垂直,尽可能地匀速移动,如有可能,带上前景物体;㈡手持DV纵向移动(进或退,模仿斯坦尼康效果——斯坦尼康,也被称为摄影机稳定器或减震器),保持DV稳定,脚步轻快平稳,尽量避免跳跃动作,用眼睛的余光或瞬间的回头看看前后路面,弄清楚前后路面状况,以免有门槛或石头产生磕碰或绊倒;㈢上下移动(模仿升降效果):努力保持镜头与被拍摄物体成垂直角度。㈣移动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推拉摇移可以灵活地穿插运用。$ E6 N9 h8 j" R8 z) B0 x+ A7 Q& A+ s* ]
5 o0 v4 d( n2 v7 u1 _
6,学会奔跑:摇想多角度拍摄固定镜头,通过积极奔跑移位变换取景位置,造成全方位视角的感觉,使拍摄画面角度丰富。并且,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在任何一个拍摄位置都尽可能多拍一些景别(远、中、近、特写、推、拉、摇、移)
" L8 }' W+ O' C$ F& [' i
; E) U2 r5 ~) ?; d7,减震效果:无论是横向、纵向还是上下移动,手臂尽量弯曲成90度,让取景器LCD刚好摆在视线的正前方,方便监看。并且,步幅摇平稳均匀,以方便手臂随着步伐灵活地上下摆动。这样可以起到减震效果,尽量减小DV的震动幅度,增加画面稳定性。我们走路的时候,前方景物的感觉是固定的,但是手持摄影机拍摄出来的画面,在屏幕上就觉得颠簸,看着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从生理学的角度上来分析,人体经过几十年的平衡调整,尤其是眼睛,会对所看到的晃动物体进行修正,所以本来走路时产生的晃动,在视网膜里都被修正了。而DV还属于机械,其技术还远远无法修正这种颠簸晃动。但是,前面提到的摄影机稳定减震器——斯坦尼康,就是被发明出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I# R. c7 P! z5 {, L$ A
" o9 f) u$ o" j3 `- W8,背景选择:在任何一个环境中拍摄,都要选取代表该地域和环境明显特征的景物作为背景。如果背景标志与拍摄主题所处角度相反无法同时收入取景器,可以采取摇镜头的方法带进画面。- s) n% f! ^3 @2 c. u
; w0 _# p/ O3 H: w" `* B& J0 E% ~9,前景选择:被拍摄物体和摄影机之间,若有一些花草、树枝等作为前景点缀,画面会更美、更有意境。当然,这么处理是带有一定艺术构思的。像新闻或纪录片的拍摄,如果没有的这些前景话,也合情合理。' a& F F# g' R9 c- H# ]
b% ~5 j. O' d9 ~
10,人物拍摄:利用分镜头方法,先交代人物所在的环境,然后拍摄表情、动作、衣着特写,尽量做到面面俱到,通过镜头来交代人物性格、身份等信息。例如可以拍他的胸牌特写,交代人物身份。或拍他的脖子上的项链、手表,表现人物性格。
; M) f- x7 D0 a) q1 ^) s
0 T1 I8 b% p' Y9 K1 |$ x8 f11,风景拍摄:对于美丽的风景,广角、变焦、推、拉、摇、移、特写、等等一切皆有可能的手法尽量都用上。逆光顺光都用上,构图合格,就是好镜头。除非有特殊构思,不要晃动。
% ~, @! d1 C+ c+ X
5 _, g3 H$ _) X9 a* Q12,运动物体拍摄:简单来说有四种方式:& l8 w2 [6 j6 z' C7 l8 ^) B, B! g9 e$ j
跟 踪——他动我摇;0 a; W4 [+ x7 @* d$ A
守株待兔——判断他的运动轨迹,等待物体入画;
: ~: P x0 ]& I A! e/ n9 i; B( i并 列——他动我也动,并列运动,保持景物不变背景变。例如乘一辆车,并排跟拍另一辆车;" A+ k% n7 H' _! ]" v$ }
围 绕——他静我移动。以他为圆心环绕一周。: H9 G* @% ^, V2 p8 v$ B+ A
- K6 Q! r- O! u- f& V0 I
13,反打:在拍摄类似车辆、焦点人物行为等等固定场景的时候,就跟新闻采访或晚会一样,拍一些旁观者的反应表情或地理环境,会更加有真实感。
# w' [- t9 e- d5 l3 j) [( }$ Y( D% m; b! Q
14,长焦效果:用来拍特写,入木三分地表现细节。长焦拍摄时,应该尽量保持镜头固定,没听说过在最远的长焦端还摇镜头的(不是没有,非专业训练和多年经验积累,根本摇不出合格的镜头)。例如车轮特写、人物表情、动作、手势、器具特写。现在的DV都有针对长焦效果的电子防抖功能,只要呼吸控制好、心跳和脉搏和脑神经没有什么问题,DV在手持情况下的长焦稳定性还是值得信赖的。: J4 M( Q% z8 c5 w
3 M7 u- \( _) E0 Y: q* Q! e: A, F
15,曝光控制:比如拍摄人物,如不是在顺光条件下,人物面部容易变暗,因为DV多是自动光圈,即使有手动光圈控制的,控制起来也比较麻烦。就需要多观察、多跑动,根据光源情况,结合被拍摄物体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自己的拍摄位置,保证面部曝光准确。
* Y& C; H8 @0 l8 v& y2 o V
+ P: v4 X- z1 @$ V16,光线运用:正面光、轮廓光、背景光、逆光、侧逆光……根据具体构思,正确选择。0 ?9 d& @4 q& _) o7 K
" {' x r+ [; x8 w9 v9 c; J: X! U17,特殊效果:剪影、倒影、投影、纯粹的特写、俯拍、前后焦点变化等等
- f9 o1 H; `9 h5 g0 N! }
4 U. v7 [' R' R9 J/ |6 J8 b18,尝试当导演:拍摄人物的时候,可以根据心情氛围,安排一些表演性质的场景,增进趣味性。创意无限,发挥无限!* p4 d* l/ n8 j5 u2 g5 u
0 {9 n& U* @3 ]4 T
以上18条只是一些基本概念,而实际操作的时候,只要你想法成熟,各种规则都可以被打乱,随意组合随意发挥。因为我们每个个体都是自由的,你有你自己的想法,你有你自己的自由去支配你的技术来实现你的目标。
! d% M' g1 g# G9 Q6 p, j7 B' A
6 O" K: q6 ~: vDV是民用产品,很多功能都被自动化和简化了,例如光圈、焦点、色温、防抖技术等等,普通用户很容易就可以拍出专业摄影师需要动用全身每一个细胞才能拍摄出来的画面效果。只要注意上面这些基本的构图和镜头运行方法,亲身实践并积累一些在构思方面的技巧和经验就没问题。2 D: O4 q7 C2 Z0 f$ [
* U( a% f4 U/ f& e' |* j
而专业摄影师就没这么幸运了,专业摄像机几乎没有自动功能,一切都得受人为控制。他们在拍摄的时候,双手十个手指分别控制7、8个按钮,光圈、焦点、变焦都在左手的控制范围内,在拍摄一个5秒钟的镜头时,一个手指控制一项,十个手指有八个在动的壮观景象也很常见。而且当镜头需要运行起来的时候,不仅十个手指需要密切配合,更要气沉丹田,腰马合一,在镜头完成之前必须憋住一口气,中间呼吸换气是绝不允许的。当他们需要吧全身的每一个神经都投入工作状态的时候,日久天长,很容易练成要椎间盘突出和肩周炎,真是非常的可怜。
) Z0 |( d, X: w' w3 n% p8 ~就跟新手开车一样,最开始,你全身心都集中在起步松油换挡的阶段,当你90%的注意力集中在这些动作上的时候,超车、并线甚至拐弯这些基本动作都是那么的难以逾越,让你抬头看红绿灯和判断路标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相信半年后,当你已经开始在上下班的车流中一手扶方向盘,另一只手发短信,左眼看屏幕,右眼一边瞄着路边有没有警察、一边窥视后视镜,寻找加塞并线的机会时,你就已经成为大师了。更高的境界是,还可以提前判断前方五六辆范围内的车辆动向,选择更有可能提高车速的车道了。' f, c: x" X- s
DV摄影和开车一样的原理。当你学会动静结合的方式记录拍摄以后,就可以一边拍摄当前的镜头,一边构思下一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镜头了,与此同时,还在用耳朵和眼睛的余光关注周围环境的动态,寻找下一个拍摄重点。
5 X, i/ A1 R# r$ N) V' b9 O, J! Q0 V0 U
只记得第一次手持摄影机拍摄一个数百人的集会,心情很兴奋,很激动,拿着摄影机到处跑,哪儿热闹往哪儿照。哪儿声音大往哪里射。结果一看带子,几乎相当于什么都没拍到,眼花缭乱,头晕,心跳,恶心,甚至呕吐,被我们老板形容为“扫射”,于是,学乖了,开始意识到只有把每一个人物或景物拍全了,每一个镜头都拍清楚,后期看着才舒服,于是开始学会用固定镜头拍摄,无论什么场合,三角架子一支,调好水平,开机。然后,关机,再挪动机器去拍摄下一个景物——这说明是在进步。然而几次以后,发现固定机位拍摄会错过好多必须拍摄的内容,于是,忍不住开始动…………后期再看,动的地方还是晕,于是再次学会了静…如此动静结合,周而复始。日久天长,终于揣摩出了该怎么动,什么时候动,如何动……,由此学会了分镜头、蒙太奇、安排故事情节当当导演。
+ s1 Q6 ~$ Y* V4 E$ f& O
2 V( C+ s/ H4 V2 x3 u' p0 p% S[ 本帖最后由 任天行 于 2009-7-1 14:22 编辑 ] |
|